
千年古鎮,魅力墳臺;文明集鎮,詩畫之鄉
安徽省太和縣墳臺鎮位于太和縣城東北42公里處,與本縣倪邱鎮、阮橋鎮、桑營鎮、二郎鎮毗鄰,北面與亳州市譙城區淝河鎮、龍揚鎮隔河相望。這里歷史悠久,民風淳樸,人杰地靈,歷來商貿繁榮,物流興旺,是方圓數十里影響較大的集鎮。
墳臺有“四特”。一是名字奇特。墳臺用作地名,起源于一種奇異的花,狀如巴掌,無葉無根,時隱時現,一日三變,無以尋根,故名“無根花”。公元前253年,楚國娘娘得此奇聞,攜太子前來賞花,太子不幸染病夭亡,便葬于此。為紀念太子,特于每年農歷二月十五、十月十五來此植樹造墓、添墳祭奠,年復一年,世代相傳,商賈云集,人群聚居,小鎮因此而得名“墳臺集”。
二是規模特殊。擁有國土面積134平方公里,轄17個村委會、241個自然村,耕地面積近13萬畝,人口10萬人,是一般鄉鎮的3至4倍,是太和縣農業第一大鎮。
三是民族特色。在墳臺鎮東北部,教門、后曹兩個自然村有集中居住回民267戶、867人,該村命名為民族村,相比其他鄉鎮而言,更具有民族特色風情。
四是產業特色。墳臺鎮扶植17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,流轉土地6萬畝,推進農業綜合開發,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示范園。為深入推進產業振興,鎮黨委政府致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,動員各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、科技示范戶、種田大戶,逐步改變“一麥一豆一玉米”的傳統種植模式,大力發展經濟作物,全鎮種植果桑3900畝、中藥材3000余畝、西瓜3000畝、瓜蔞360畝、辣椒2000余畝,返季節香椿100畝、花卉大棚12個、蘑菇大棚30個、葡萄大棚5個,成片造林6000畝。大力發展養殖業,不僅傳統的豬牛羊兔、雞鴨鵝魚遍及村村戶戶,而且泥鰍、鴻雁、山雞、鴕鳥等特種養殖繁星點點、爭相奪目。
墳臺鎮曾榮獲全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、全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、全省信訪工作“三無”鄉鎮;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、全市信訪維穩安保工作先進單位、全市信訪工作零上訪鄉鎮;各項工作先后獲得縣級表彰。
墳臺鎮系安徽省“千年古鎮”、森林城鎮;阜陽市文明村鎮、現代農業示范區;墳臺嗩吶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,墳臺鎮因此被譽為“嗩吶之鄉”;“太和墳臺元子制作技藝”系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;“墳臺純綠豆粉皮制作技藝”系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。墳臺鎮中心衛生院系二級綜合醫院,被命名為太和縣第六人民醫院。墳臺商會、志愿者服務隊均系全縣優秀群團組織。
隨著嗩吶和元子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,墳臺鎮形成了“元子飄香,嗩吶悠揚,健康福地,共建共享”的特色品牌;隨著荷花小鎮的打造、森林鎮村的創建,擦亮了“千年古鎮,水韻墳臺;森林城鎮,果桑之鄉”的地方名片;隨著具有古鎮人文特色的文明復興,打響了“千年名古鎮,厚道墳臺人”的廣告詞;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繁榮,墳臺鎮又將唱響“文明集鎮,嗩吶之鄉;文化名鎮,詩畫殿堂”的主旋律。
將來,墳臺鎮黨委、政府將帶領全鎮人民,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,達到社會穩定、市場活躍、文化繁榮、環境優美、群眾安居的目標而不懈努力。
墳臺鎮村級區劃一覽表
行政村名稱
|
基 本 情 況
|
墳臺村
|
轄13個自然村,20個村民組,人口8172,耕地6069畝
|
鎮北村
|
轄15個自然村,18個村民組,人口5711,耕地8868畝
|
鎮西村
|
轄11個自然村,16個村民組,人口5332,耕地6058畝
|
板橋村
|
轄20個自然村,20個村民組,人口6537,耕地6726畝
|
關營村
|
轄14個自然村,20個村民組,人口5277,耕地6525畝
|
雙鐘村
|
轄20個自然村,15個村民組,人口4991,耕地7646畝
|
林莊村
|
轄10個自然村,13個村民組,人口4268,耕地5423畝
|
孫莊村
|
轄8個自然村,13個村民組,人口4051,耕地6249畝
|
前馮村
|
轄13個自然村,20個村民組,人口6607,耕地8186畝
|
大丁村
|
轄16個自然村,15個村民組,人口4822,耕地8391畝
|
陳寨村
|
轄15個自然村,20個村民組,人口6317,耕地9948畝
|
張寨村
|
轄17個自然村,21個村民組,人口5901,耕地8814畝
|
韓寺村
|
轄11個自然村,11個村民組,人口3995,耕地6014畝
|
民族村
|
轄15個自然村,15個村民組,人口5356,耕地7690畝
|
陶閣村
|
轄12個自然村,13個村民組,人口4613,耕地6176畝
|
陶樓村
|
轄15個自然村,18個村民組,人口6170,耕地9744畝
|
趙橋村
|
轄16個自然村,16個村民組,人口4545,耕地6520畝
|
|